這是一個最可能引起誤解的話題,但卻是實實在在的記載。
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帝三次下旨將8511件瓷器拿出宮外變價,地點崇文門。“
乾隆十六、二十三、三十五等年宮廷在外變價琢器5100件,圓器117668件”。
另外,還有一部分皇家御用瓷器并未進宮,十選一,百選一的精品入宮了,剩余部分在景德鎮當地就變價了。
乾隆七年六月十四日,皇帝給遠在景德鎮的唐英下旨:挑選用得的送進,其他用不得的不必送京,即在當地變價。
乾隆三十七年,在景德鎮變賣瓷器得銀1291兩1錢6分3厘。
嘉慶五年,總管內務府奉旨“將廣儲司六庫久儲物品可酌量售變”,
“擬招商變價物件清單: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連無款粗瓷器198336件”。
嘉慶十二年內務府奉旨庫存瓷器內變價10萬件,
“隨傳集各商人等赴庫逐款看視,所出價銀多寡不一,
唯商人喬文郁愿出價銀4311兩9錢1分2厘,與崇文門經紀所估價銀有盈”。
嘉慶十四年,“瓷庫現存圓琢瓷器329350件”,
“招商售變圓琢瓷器15萬件”
“招商認買先將價銀交納廣儲司銀庫后再赴各庫領取物件”。
“按上次售變價招商認買,唯商人李賡揚投遞認呈,
情愿出價銀14487兩2錢5分。其中尊262件、瓶4381件、罐925件、碗80504件”。
嘉慶年間的三次大招商、大變賣,約45萬件瓷器從宮中流向了民間,
康雍乾三朝的瓷器精華幾乎傾巢而出。
賞賜用瓷,
歷代皇宮會將官窯瓷器當做禮物賞賜給王公貴族和有功之人以及附屬國的使節等,且數量巨大,是歷代官窯瓷器流向民間主要途徑之一。
當改朝換代時,
因為當時的交通條件限制有很多在路途運往皇宮的瓷器不會再運進宮里,
由于信息傳遞手段的限制御窯廠的生產不會馬上停止,
因此路途上的和御窯廠的庫存會流向民間,這應是一個不小的數字。